图片
我们要尽量去说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去说想做的事情。原题:什么样的人生值得拥有,换成了今天的标题。— Day 23 —有句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好像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一个人聪不聪明从小就体现出来,是这样吗?
本书的作者布莱恩·格里瑟姆,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技巧领域的资深导师,著有多本畅销作品。
聪明关乎的并不只是思考,还有思考的过程,以及做决定。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作者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让我们更加聪明的方法呢?
一、我们真的擅长思考吗?
二、学会概念思考,不被别人牵着走
三、利用创新思考来提升自己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这本书告打破了这种偏见,原来聪明是有方法的,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在生活中面对一个很难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聪明的人就会想到直击问题本质的方法,从而以创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开始我以为是天生的天赋,后面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这种思考力是有原理的。
图片
— 1 —思考力--为什么要重新思考我的思考?
生活中我发现一些非常厉害的人,他们即使跨界,在新的领域也能创造非凡的成就,成功一方面靠专业知识,而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万变不离其宗的强大思考能力。
《思考快与慢》也提到当我们意识到直接提供答案不可靠时,我们就会启用系统二思考,会缓慢更深度,通过抽丝剥茧找出事情的本质,就会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正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依赖自己的“直觉思考”,认为自己游泳技术高超,便不会出任何事情。而当我们忽略这些风险时, 三个不道德的女人那些可怕的后果便会降临在自己身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许多人觉得自己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崇拜自己的偏见”。
为什么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思考了吗?简单地说,是因为我们的初始思考,往往是百孔千疮的。
也不要因为不善于做决定,只是按照我们在大学中学习到的方法行事:找到权威,追随权威。
图片
— 2 —概念思考——“元认知”和“反直觉思考”
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应该是我们对信息的运用,如果不懂得质疑所用的概念,那么得到的结论可能就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
柯达一直坚信数码相机不可能替代数码相机,从而错失了发展数码相机的机会。诺基亚失败也是如此,判断不准确,反观苹果手机就窥探了其中缘由。
这就引出了本书讲到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敏捷思维”的核心:元认知和反直觉思考。
元认知: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
思考我的思考,这两个思考的区别就是,第一个思考是动词,人才服务就是我们思考这一动作;第二个思考指的是思考内容、思考过程以及思考结果。拆开来看就是——为什么你会这样思考?你是否在思考的过程中忽略重要的因素?你这样的思考真的是对的吗?
并非人人都具备“元认知”的能力,因为有些人太过相信自己的直觉,太过相信自己的想法。
反直觉思考就要看这张图。
图片
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我的第一直觉也是觉得周围有稍小圆圈的更大,然而事实两个圆圈是一样大的,直觉并不是那么可靠的。
在现实生活中,太过相信直觉,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正如那句“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图片
— 3—创新思考——反思与即时反思
沉下心来问自己多久没静下心来独立思考了?独立思考的本质就是相信自己,作者给我们的方法一起看看。
创新思考应具备的十大特征分别是:
善于清空大脑;
乐于构思解决方法,而不是纯粹地寻找;
能够简单的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乐于寻找原因、结果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愿意接受新想法;
乐于质疑自己的判断;
坚定而机智;
敢于不同;
乐观。
举个例子,为什么要善于清空大脑,每天有无数的声音充斥在我们耳边,还有人都是有惰性,你就人云亦云了,这个时候只有清空我们的大脑,才能迸发出更有创意的想法。也如《道德经》水利万物,像家里的拖把水一样,很脏的一桶水,几个小时之后上面会清澈。
个人觉得,这本书就是要让我们学会“反思”,而且不是简单的反思,是要“即时反思”。
为什么要即时反思?假如我们通过直觉,思考到了某个观点或做了一个决定,而这个观点或决定直接导致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如果等失去工作后(或者失去一段真挚的爱情)才意识到反思,或许会对我们将来会起到些许作用,但在此时,我们因为没有即时反思,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
如果每次都等到问题发生了,才能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那我想我们这一生,都会一直生活在遗憾、悔恨中。——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这本书名字很吃亏,很多人不会选择这样的书,可是读下来还是很有收获,发现“聪明”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的。
今天就到这里,祝你开心每一天哇!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人不应当急于求成
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
锲而不舍 时间会成全一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深圳市华尔街商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